本文來自某書節錄,翻譯看過之後我覺得不錯,轉貼給大家閱讀
有一篇文章叫《田忌賽馬》,大概內容是這樣的:齊國國君齊威王喜愛賽馬,有一天齊威王聽說大臣田忌家中有好馬,提出與田忌賽馬,共賽三場,以三場兩勝者為勝方。田忌深知齊威王有很多好馬,自己實力略遜一籌,擔心比賽失敗,終日悶悶不樂。有一位機智過人的謀士聽說後,給田忌出了一個十分絕妙的對策,因為田忌的總體實力只略遜一籌,並不是差很多,所以要田忌用一等馬與齊威王的二等馬賽跑,用二等馬與齊威王的三等馬賽跑,再以自己的三等馬與齊威王的一等馬賽跑,這樣不爭一城一池的輸贏,只求大的勝利。田忌採用這個方法,最終果然取得了比賽最終勝利。
這是一個典型以弱勝強的例子,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田忌運用了最佳的策略,歷史上這樣成功的例子很多。前面我們對於證券市場的內在波動進行了深刻的揭示,使投資人可以真正地瞭解市場波動的本質,但是否這樣就可以使我們成為常勝的將軍?事實絕非這樣簡單,我們還需要極為完善的操作策略。專業知識本身決不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我們不僅要一邊深刻地掌握股市運作的規律,同時還需運用最佳的操作策略,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確的策略,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而運用錯誤的策略,不論你對市場的本質瞭解的程度有多深,最終仍會以慘敗告終,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運用操作策略。
一、長久的盈利方法
小序
很多人對於股票市場有著很深的誤解,不論現在還是過去,股票市場一直被大眾視為投機賭博的場所。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最終帶進了實際操作當中,加上僥倖與急功近利的心態,或者接連獲利後的夜郎自大,常常孤注一擲以求一朝暴富最終必然會遭受失敗的厄運。
任何一個成功的投資人,長期成功的前提,不僅僅要有操作的知識,還必須要有正確的投資策略。正確的投資策略就是指:每一個希望長久在市場上成功的人,必須以長期經年累月的穩定獲利為目標,而不爭一日輸贏。必須要有經營企業的態度,首先要考慮風險問題,以保證資本安全作為前提,然後再尋求長期而穩定的收益。最後在一切條件都成熟的情況下,再追求突破性的利潤增長。只要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嚴格遵循這一操作原則,就能夠保證在長期穩定獲利下,仍有機會博取暴利,儘管我們從不執著於一朝一夕的暴利。
二、中庸之道
我們在投資過程中,總是希望找到一種最佳的操作方法,既可以避免風險,又可以獲得最大化的利潤,這種願望被多數投資人視為夢寐以求的目標。事實上完美無缺的投資方法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個海市蜃樓而已。因此想要取得最佳的成績,必須走中庸之道。
“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常的意思。所謂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走中間之路的意思。在投資過程中,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業績長期穩定增長,而不是一時得失,就要儘量地去走中庸之道,而不要過於偏激或保守,因為不論激進或保守,從長遠的角度上看都不是最佳的方法。
就像我們出門選擇交通工具,大多數人出門會選擇騎自行車、坐班車、或者乘計程車。這三種方法中,騎自行車是最省錢,同時也是最辛苦,冬冷夏熱。坐班車要比騎自行車舒適,但是要有一定的支出,還要花一點時間等班車。最後的方法就是乘計程車,這是最節省時間,也是最舒適,但花費是最大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省錢的方法就是最辛苦的方法,最舒適的方法就是花銷最大的方法,而中間的方法則結合了兩者的優缺點,從舒適程度上來看,它要比打的要差,但要比騎車子舒適。因此綜合其優劣,最終我們會選擇以班車為我們的首選交通工具,這就是中庸之道。就像我們出門選擇交通工具,大多數人出門會選擇騎自行車、坐班車、或者乘計程車。這三種方法中,騎自行車是最省錢,同時也是最辛苦,冬冷夏熱。坐班車要比騎自行車舒適,但是要有一定的支出,還要花一點時間等班車。最後的方法就是乘計程車,這是最節省時間,也是最舒適,但花費是最大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省錢的方法就是最辛苦的方法,最舒適的方法就是花銷最大的方法,而中間的方法則結合了兩者的優缺點,從舒適程度上來看,它要比打的要差,但要比騎車子舒適。因此綜合其優劣,最
終我們會選擇以班車為我們的首選交通工具,這就是中庸之道。
不同投資方法也通常大致可分為三種,1:最保守的投資方法,它相對應的是最低的風險加上極低的收益。2:最激進的投資方法,相對應的是最高的風險,同時伴隨著最大化的獲利。3:穩健的投資方法,就是說既不承擔過多的風險,也不過於保守,目的就是在保守的基礎上適量承擔風險,增加獲利能力。
我們在市場活躍時,常常可以聽說某人在一段時間,用少量的資金獲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人很快就被傳媒賦予了新的形象,投資人無不以此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實質上,他們一部分是被大機構和傳媒虛構的,目的就是引發人們的暴利效應,誘使大量資金入市。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依靠完全孤注一擲的投入加極佳的運氣。
道理非常簡單,在市場上有幾千萬人參與投資,在形勢一片大好時,總會出現一些運氣極佳的投資者屢戰屢勝,加上他甘冒一些風險巨大的投資機會重倉投入,所以很容易在極短的時間裏獲利異常豐厚。表面上看,這是十分輝煌的業績,其實是異常危險的,因為他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孤注一擲的基礎上。根本無法承擔任何稍大的價格波動,所以最終的結果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這就是為什麼在每一波大行情來臨時,就會出來一批這樣的人。而一旦行情開始反轉,他們就迅速消聲匿跡的原因。歷史證明,過於激進的投資人幾經沉淪之後,有的痛定思痛改正態度,有的屢遭失敗的命運最後在市場上消失。他們往往是最沒有好下場的。
凡事有利就有弊,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儘管激進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但保守同樣也是不足取的。保守的操作往往意味著很多時候,寧肯失去到手的機會,也不願承擔一點較高的風險。有時為了保障到手的利潤而過早賣出,有的時候甚至回避一些風險稍大的投資機會。這種情形有時就像為了省五毛錢的車票,走六站路一樣。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在極為惡劣的市場中,它卻能夠獨善其身。他們是過分謹慎的一族。
我們需要的既不是最謹慎而保守的方法,也不是過於激進的做法。我們需要的是在穩重的基礎上,獲得持久的盈利能力,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再追尋最大化的利潤。
我們應該做的是,一方面追求最大化的利潤,一方面追求最穩健的策略,既不保守又不過於激進。大多數投資人在活絡的市場中,運用激進的操作大獲其利時,我們要忍得住寂寞。在市場極為惡劣的時候,其他投資人過於保守的操作時,我們要敢於大手筆的操作。換句話說就是大勢向好時,不要急於追求最大的報酬。
在大勢極為不利時,也不能過於保守。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最成功的操作者。既有憂患意識又是樂觀主義者,這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極少數人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股市做主力有兩個要點:
第一,主力要下場直接參與競局,也就是這樣才能贏
第二,主力還得有辦法控制局面的發展,讓自己穩操勝券。
因此,主力要把進貨價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買進,這部分資金的作用是直接參與競局;另一部分用於控制股價。而股市中必須用一部分資金控盤,而且控盤這部分資金風險較大,一圈主力做下來,這部分資金獲利很低甚至可能會賠,主力賺錢主要還是要靠買進資金。
控盤是有成本的,所以,要做主力必須進行成本核算,看控盤所投入的成本和買進資金的獲利相比如何,如果控盤成本超出了獲利,則這個主力就不能再做下去了。一般來說,做主力是必贏的,控盤成本肯定比獲利少。因為做主力控盤雖然沒有超越於市場之外的手段無成本的控制局面,但股市存在一些規律可以為主力所利用,可以保證控盤成本比買進獲利要低。
控盤的依據是股價的運行具有非線形,快速集中大量的買賣可以使股價迅速漲跌,而緩慢的買賣即使量已經很大,對股價的影響仍然很小。只要市場的這種性質繼續存在下去,主力就可以利用這一點來獲利。股價之所以會有這種運動規律,是因為市場上存在大量對行情缺乏分析判斷能力的盲目操作的小散戶,他們是做主力成功的基礎。隨著小散戶總體素質的提高,做主力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但做主力仍然是必贏的,原因在於做主力掌握著主動權,市場大眾在資訊上永遠處於劣勢,所以在對行情的分析判斷上總是處於被動地位,這是導致其群體表現被動的客觀原因。這個因素永遠存在,所以,市場永遠會有這種被動性可以被主力利用。
做主力前的決策
主力的做主力路線
做主力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市場運動的某些規律性,人為控制股價使自己獲利。怎樣控制股價達到獲利的目的呢?不同的主力有不同的路線。最簡單最原始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種路線是買低高賣,具體的說就是在低位吸到貨然後拉到高位出掉。做主力過程分為買進、拉抬、出貨三個階段,主力發現一支有上漲潛力的股票,就設法在低價位開始吸貨,待吸到足夠多的貨後,開始拉抬,拉抬到一定位置把貨出掉,中間的一段空間就是主力的獲利。
這種做主力路線的主要缺點是做多不做空,只在行情的上昇段控盤,在行情的下跌過程不控盤,沒有把行情的全過程控制在手裡,所以隨著出貨完成做主力即告結束,每次做主力都只是一次性操作。這一次做完了下一次要做什麼還得去重新發現市場機會,找到機會還要和其他主力競爭,避免被別人搶先做上去。這麼大的做主力資金,總是處於這種狀態,有一種不穩定感。究其原因在於只管被動的等待市場提供機會,而沒有主動的創造機會。
所以,更積極的做主力思路是不僅要做多,而且要做空,主動的創造市場機會。按照這種思路,一輪完整的做主力過程實際上是從打壓開始的。第一階段,主力利用大盤下跌和個股利空打壓股價,為未來的上漲製造空間;第二階段是吸貨,吸的都是別人的停損砍單盤,又叫扎空;然後是拉抬和出貨。出貨以後尋找時機開始打壓,進行新一輪做主力;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的從股市上搾取利潤。這是做長主力的思路,如果把前面一種主力比做打獵,這類長主力則好比養雞,每一輪做做都可以賺到一筆錢,就像養著雞下蛋一樣。打獵運氣好時可以打到一支大狗熊,足夠吃上一冬,但運氣不好時也可能跑了很多路費了很多力氣但什麼也沒打到;養雞每次只撿一個蛋,但相對來說比較穩定。
做主力的思路
以上的做主力路線設計得很理想,但還太主觀,不一定能成功。因為做多時有出不去的風險,做空時有打下價格但接不回來的風險,要想做主力成功還要考慮一些更本質的問題。
兩種做主力路線有沒有什麼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呢?比較兩種思路,做長主力既做多又做空,是一種更老道的手法。分析一下長主力的思路,發現做長主力的特點是不怕漲也不怕跌,就怕看不明白,因為漲的時候主力可以做多賺錢,跌的時候主力可以借機打壓,為以後做多創造條件,只要看明白了,不管是利多還是利空都可以利用。所以,這種做主力思路成功的關鍵是看準市場方向。主力看準市場方向不同於散戶的預測行情走勢,主力可以主動地推動股價,他要考慮的是怎樣推對方向,推對了方向就可以引起市場大眾的追隨,做為啟動者就可以獲利。所以,這種主力的基本思路是把握市場上的做多和做空潛力,做市場的先導,推動股價運動,釋放市場能量。
第一,主力要下場直接參與競局,也就是這樣才能贏
第二,主力還得有辦法控制局面的發展,讓自己穩操勝券。
因此,主力要把進貨價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買進,這部分資金的作用是直接參與競局;另一部分用於控制股價。而股市中必須用一部分資金控盤,而且控盤這部分資金風險較大,一圈主力做下來,這部分資金獲利很低甚至可能會賠,主力賺錢主要還是要靠買進資金。
控盤是有成本的,所以,要做主力必須進行成本核算,看控盤所投入的成本和買進資金的獲利相比如何,如果控盤成本超出了獲利,則這個主力就不能再做下去了。一般來說,做主力是必贏的,控盤成本肯定比獲利少。因為做主力控盤雖然沒有超越於市場之外的手段無成本的控制局面,但股市存在一些規律可以為主力所利用,可以保證控盤成本比買進獲利要低。
控盤的依據是股價的運行具有非線形,快速集中大量的買賣可以使股價迅速漲跌,而緩慢的買賣即使量已經很大,對股價的影響仍然很小。只要市場的這種性質繼續存在下去,主力就可以利用這一點來獲利。股價之所以會有這種運動規律,是因為市場上存在大量對行情缺乏分析判斷能力的盲目操作的小散戶,他們是做主力成功的基礎。隨著小散戶總體素質的提高,做主力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但做主力仍然是必贏的,原因在於做主力掌握著主動權,市場大眾在資訊上永遠處於劣勢,所以在對行情的分析判斷上總是處於被動地位,這是導致其群體表現被動的客觀原因。這個因素永遠存在,所以,市場永遠會有這種被動性可以被主力利用。
做主力前的決策
主力的做主力路線
做主力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市場運動的某些規律性,人為控制股價使自己獲利。怎樣控制股價達到獲利的目的呢?不同的主力有不同的路線。最簡單最原始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種路線是買低高賣,具體的說就是在低位吸到貨然後拉到高位出掉。做主力過程分為買進、拉抬、出貨三個階段,主力發現一支有上漲潛力的股票,就設法在低價位開始吸貨,待吸到足夠多的貨後,開始拉抬,拉抬到一定位置把貨出掉,中間的一段空間就是主力的獲利。
這種做主力路線的主要缺點是做多不做空,只在行情的上昇段控盤,在行情的下跌過程不控盤,沒有把行情的全過程控制在手裡,所以隨著出貨完成做主力即告結束,每次做主力都只是一次性操作。這一次做完了下一次要做什麼還得去重新發現市場機會,找到機會還要和其他主力競爭,避免被別人搶先做上去。這麼大的做主力資金,總是處於這種狀態,有一種不穩定感。究其原因在於只管被動的等待市場提供機會,而沒有主動的創造機會。
所以,更積極的做主力思路是不僅要做多,而且要做空,主動的創造市場機會。按照這種思路,一輪完整的做主力過程實際上是從打壓開始的。第一階段,主力利用大盤下跌和個股利空打壓股價,為未來的上漲製造空間;第二階段是吸貨,吸的都是別人的停損砍單盤,又叫扎空;然後是拉抬和出貨。出貨以後尋找時機開始打壓,進行新一輪做主力;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的從股市上搾取利潤。這是做長主力的思路,如果把前面一種主力比做打獵,這類長主力則好比養雞,每一輪做做都可以賺到一筆錢,就像養著雞下蛋一樣。打獵運氣好時可以打到一支大狗熊,足夠吃上一冬,但運氣不好時也可能跑了很多路費了很多力氣但什麼也沒打到;養雞每次只撿一個蛋,但相對來說比較穩定。
做主力的思路
以上的做主力路線設計得很理想,但還太主觀,不一定能成功。因為做多時有出不去的風險,做空時有打下價格但接不回來的風險,要想做主力成功還要考慮一些更本質的問題。
兩種做主力路線有沒有什麼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呢?比較兩種思路,做長主力既做多又做空,是一種更老道的手法。分析一下長主力的思路,發現做長主力的特點是不怕漲也不怕跌,就怕看不明白,因為漲的時候主力可以做多賺錢,跌的時候主力可以借機打壓,為以後做多創造條件,只要看明白了,不管是利多還是利空都可以利用。所以,這種做主力思路成功的關鍵是看準市場方向。主力看準市場方向不同於散戶的預測行情走勢,主力可以主動地推動股價,他要考慮的是怎樣推對方向,推對了方向就可以引起市場大眾的追隨,做為啟動者就可以獲利。所以,這種主力的基本思路是把握市場上的做多和做空潛力,做市場的先導,推動股價運動,釋放市場能量。
融資維持率是用個股的市價,除以融資比率的資金。如以上市個股一般融資比率為六成計算,開始進場的融資維持率就是166%,比率高於166%就是賺錢,低於此比率就是賠錢。當融資維持率跌到140%時,代表必須得增加自我資金的比率,通常也是投資人決定補保證金或是認賠的時候。
台股集中市場融資維持率昨天跌破130%,離120%的強迫追繳保證金不遠,預估台股指數只要再跌5%-7%,就會跌破120%全面追繳的警戒線。也就是說,目前上市櫃公司合計約1,700多億元的融資規模,全都要遭到追繳的命運。
過去融資維持率追繳上限是140%,後來降到目前的120%。對投資人來說,可舒緩斷頭的壓力,但投資人在股票遭到斷頭後,可拿回來的資金也就少了。
對承受信用交易的業者(如證金公司或券商)來說,風險增加了。原本從融資維持率140%開始追繳,要到確保100%債權,約可承受四根多跌停
台股集中市場融資維持率昨天跌破130%,離120%的強迫追繳保證金不遠,預估台股指數只要再跌5%-7%,就會跌破120%全面追繳的警戒線。也就是說,目前上市櫃公司合計約1,700多億元的融資規模,全都要遭到追繳的命運。
過去融資維持率追繳上限是140%,後來降到目前的120%。對投資人來說,可舒緩斷頭的壓力,但投資人在股票遭到斷頭後,可拿回來的資金也就少了。
對承受信用交易的業者(如證金公司或券商)來說,風險增加了。原本從融資維持率140%開始追繳,要到確保100%債權,約可承受四根多跌停
你(妳)真的看懂財經新聞嗎?(轉貼)
「不要看新聞做股票」這句話應該是所有股市新鮮人最常會聽到的告誡之一。但事實上,只要能讀出字裡行間的絃外之音,新聞的實用性還是蠻高的。所以,能不能看財經新聞做股票呢? 就看你有沒有真的看懂這篇新聞囉!!
「不要看新聞做股票」這句話應該是所有股市新鮮人最常會聽到的告誡之一,特別是當許多產業或個股的利多消息出現在報章雜誌時,股價卻反而時常是由高檔開始滑落,成為大家口中的「利多出盡」;反之,在大家一片悲觀氣氛時所出現的負面新聞卻往往會出現所謂「利空出盡」的現象,特別是有些特定機構的說法更是如此。新聞是不是真的這麼沒有價值,或是只能反著做呢?
其實每個人所發表的言論一定都隱含著他實際或潛意識裡的想法,而這些訊息也一定有他潛在的動機,如果不能去分析這些新聞的真正涵意,自然很容易陷入看新聞做股票而虧損的狀況。以目前日常生活可以接觸到的新聞來源來說,通常包括財經記者、金融機構、產業專家等三個不同的發言機構,我們就分別從這三種不同類型新聞製造機的角度來做分析。
財經記者- 報導事實現況而非預測未來
第一種類型是財經記者。對於一般記者來說,他們的工作在於「報導現況」,而非「預測」或「評論」。如果有特定的個股或族群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他們一定是要在當天的晚報或隔天日報出現新聞的,不管提出的看法是不是合理。因為有許許多多的投資人想要了解這些個股或產業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波動?不過,如果要等到新聞出來才知道自己的股票為什麼會漲會跌,那應該算是不及格的投資人吧?
所以像這類記者寫的新聞,其實都是等到股價出現大幅變動之後才會有相關訊息見報,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價值就比較有限。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總不能要記者去預測下個月Dram價格跟類股走勢吧?或是說他如果寫ㄧ些股價平淡無奇的個股,應該也不會受到讀者的青睞,到時又要被總編輯唸了:「今天台股漲了200多點,你沒事去寫ㄧ篇高股息定存概念股做什麼啊?這種時候誰會甘心只領股息啊?」。不過有些記者確實在該產業是有「喊水會結凍」的能力,但畢竟是少數啦,至於是哪些? 嗯…大家看報紙時多留意就會發現了。
這種型態的新聞大約佔了一般報紙或媒體70%以上的版面,而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類新聞是純報導而非研究預測,所以大部分看報紙做新聞時會遇到「利多出盡」或「利空出盡」的相反走勢,其實也就沒有那麼令人意外了。
金融機構- 置入性行銷的高手
第二種類型是金融機構,包括投信、外資及投顧都屬於這種類型。這類就與記者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工作不是「報導」市場發生什麼,而是要去「預測」市場會發生什麼,所以就會比較有趣了。就像前面所說的,每個人的言論一定有他的動機,那麼,金融機構的動機是什麼呢?以投信或投顧來說,他的看法其實就等於他的部位,當他們一片看多時,也表示他現在的持股是滿水位等著要賣的,反之亦然。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是績效,發言準確率倒是其次。
研究機構也很有趣,由於研究員所出的研究報告除了給我們一般投資人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給投資法人了,包括一些專業投資機構或退休基金之類。這些機構在看了這些報告之後,會對於研究員提出一些對該產業或公司的相關問題,如果回答的好或夠專業,這些機構就會在這家券商下單,手續費就算是研究員的業績,有興趣可以翻翻「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華爾街牛肉場」這本書,對於研究員的工作性質有相當寫實的描述。
還有一種擺明了就是金融機構在行銷商品的新聞。這就像時裝劇中賣跌打損傷膏藥的小販,往往會有個彪形大漢先出來展示他的肌肉與體格,不時還要拿個刀槍木棍來測試一下,等到圍觀的群眾慢慢的多了,長的像師爺的傢伙就會拿出藥丸開始兜售,頓時掀起一股搶購熱潮。是不是覺得跟你最近看到的XX基金特刊報導非常類似啊?
很多新金融商品的募集都是一窩蜂的,一如過去的精品基金、綠能基金或是去年火熱的越南基金都是如此。新聞上往往會告訴你過去幾年的報酬率是多少多少,這就像叫個已經有個六塊肌的猛男出來測試給你看一樣,但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我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應該是哪個「紙片人」有潛力變成「猛男」吧?只不過,許多的投資人還是很容易受到這種置入性行銷的影響,只因為他們不了解這些新聞的本質。
即便由金融機構而來的這些新聞多數是置入性行銷,但是投資人仍可以從中去蕪存菁擷取有用的部份來為自己所用。比如說投信的看法,就可以當作一個明顯的反向指標,這並不是說投信的看法不準或是能力有問題,而是說當投信全面看多時,其實表示他們的持股水位都已經在高檔,那後續哪來的資金去繼續做推升呢?
而專業的研究機構,判斷準確與否就會比投信投顧來的有參考性。只是每個研究機構或研究員能力都不一樣,所以準確率就因人而異了。就我自己而言,看研究報告的重點不在於它的準確性,而是在於裡面的產業知識。這對剛開始接觸產業基本面的投資人而言,也不啻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好方法。
產業專家- 讀出新聞的絃外之音
第三種就是產業專家了,比如說各公司的發言人、產業龍頭或是上下游供應商的發言。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類型的人對於自己家的新聞通常是報喜不報憂,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有哪個財務長會指明說自己的公司狀況不好呢? 頂多是說,進入第三季產業旺季後狀況會逐漸復甦,(問題是現在可能才第一季耶! 其實這就是表示2Q狀況還是不怎麼樣…)。
例如近期有許多的營建業者紛紛出來駁斥房地產泡沫說的評論。主要的論點不外乎「豪宅每坪上看200萬元,房價後市仍看好。」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法拉利要漲價了,我們趕快買台腳踏車先,不然到時跟著漲價就買不起了。」我相信豪宅會繼續漲,但是一般住宅呢?新聞的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謬誤,重點在於你能不能聽出絃外之音。
但這類的產業專家講別家公司,特別是上下游供應商就會很準而且很直接,因為那是別人家的事。比如說某NB大廠的總經理對於面板的預測就非常準確,而某半導體封測大廠的董事長,每次法說會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該公司的業績,而是各終端產品的景氣預測。而比起一般性的發言,產業新聞中的實際動作就會來的更有價值一點,比如說擴產、合併、籌資之類動作就更容易了解公司真正的想法。
有人說報紙上面唯一可信的只有日期,其實只是不懂得閱讀新聞可信的部分罷了。比如說財經記者發布的新聞就當作實況報導,通常還會幫讀者整理一些資料。投信或投顧多半是反指標,研究報告則是看產業分析的部分就好,準不準就要長期追蹤了。其實只要知道這些人發布新聞的想法跟動機,新聞的實用性還是蠻高的。所以,能不能看財經新聞做股票呢? 就看你有沒有真的看懂這篇新聞囉!!
「不要看新聞做股票」這句話應該是所有股市新鮮人最常會聽到的告誡之一。但事實上,只要能讀出字裡行間的絃外之音,新聞的實用性還是蠻高的。所以,能不能看財經新聞做股票呢? 就看你有沒有真的看懂這篇新聞囉!!
「不要看新聞做股票」這句話應該是所有股市新鮮人最常會聽到的告誡之一,特別是當許多產業或個股的利多消息出現在報章雜誌時,股價卻反而時常是由高檔開始滑落,成為大家口中的「利多出盡」;反之,在大家一片悲觀氣氛時所出現的負面新聞卻往往會出現所謂「利空出盡」的現象,特別是有些特定機構的說法更是如此。新聞是不是真的這麼沒有價值,或是只能反著做呢?
其實每個人所發表的言論一定都隱含著他實際或潛意識裡的想法,而這些訊息也一定有他潛在的動機,如果不能去分析這些新聞的真正涵意,自然很容易陷入看新聞做股票而虧損的狀況。以目前日常生活可以接觸到的新聞來源來說,通常包括財經記者、金融機構、產業專家等三個不同的發言機構,我們就分別從這三種不同類型新聞製造機的角度來做分析。
財經記者- 報導事實現況而非預測未來
第一種類型是財經記者。對於一般記者來說,他們的工作在於「報導現況」,而非「預測」或「評論」。如果有特定的個股或族群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他們一定是要在當天的晚報或隔天日報出現新聞的,不管提出的看法是不是合理。因為有許許多多的投資人想要了解這些個股或產業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波動?不過,如果要等到新聞出來才知道自己的股票為什麼會漲會跌,那應該算是不及格的投資人吧?
所以像這類記者寫的新聞,其實都是等到股價出現大幅變動之後才會有相關訊息見報,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價值就比較有限。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總不能要記者去預測下個月Dram價格跟類股走勢吧?或是說他如果寫ㄧ些股價平淡無奇的個股,應該也不會受到讀者的青睞,到時又要被總編輯唸了:「今天台股漲了200多點,你沒事去寫ㄧ篇高股息定存概念股做什麼啊?這種時候誰會甘心只領股息啊?」。不過有些記者確實在該產業是有「喊水會結凍」的能力,但畢竟是少數啦,至於是哪些? 嗯…大家看報紙時多留意就會發現了。
這種型態的新聞大約佔了一般報紙或媒體70%以上的版面,而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類新聞是純報導而非研究預測,所以大部分看報紙做新聞時會遇到「利多出盡」或「利空出盡」的相反走勢,其實也就沒有那麼令人意外了。
金融機構- 置入性行銷的高手
第二種類型是金融機構,包括投信、外資及投顧都屬於這種類型。這類就與記者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工作不是「報導」市場發生什麼,而是要去「預測」市場會發生什麼,所以就會比較有趣了。就像前面所說的,每個人的言論一定有他的動機,那麼,金融機構的動機是什麼呢?以投信或投顧來說,他的看法其實就等於他的部位,當他們一片看多時,也表示他現在的持股是滿水位等著要賣的,反之亦然。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是績效,發言準確率倒是其次。
研究機構也很有趣,由於研究員所出的研究報告除了給我們一般投資人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給投資法人了,包括一些專業投資機構或退休基金之類。這些機構在看了這些報告之後,會對於研究員提出一些對該產業或公司的相關問題,如果回答的好或夠專業,這些機構就會在這家券商下單,手續費就算是研究員的業績,有興趣可以翻翻「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華爾街牛肉場」這本書,對於研究員的工作性質有相當寫實的描述。
還有一種擺明了就是金融機構在行銷商品的新聞。這就像時裝劇中賣跌打損傷膏藥的小販,往往會有個彪形大漢先出來展示他的肌肉與體格,不時還要拿個刀槍木棍來測試一下,等到圍觀的群眾慢慢的多了,長的像師爺的傢伙就會拿出藥丸開始兜售,頓時掀起一股搶購熱潮。是不是覺得跟你最近看到的XX基金特刊報導非常類似啊?
很多新金融商品的募集都是一窩蜂的,一如過去的精品基金、綠能基金或是去年火熱的越南基金都是如此。新聞上往往會告訴你過去幾年的報酬率是多少多少,這就像叫個已經有個六塊肌的猛男出來測試給你看一樣,但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我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應該是哪個「紙片人」有潛力變成「猛男」吧?只不過,許多的投資人還是很容易受到這種置入性行銷的影響,只因為他們不了解這些新聞的本質。
即便由金融機構而來的這些新聞多數是置入性行銷,但是投資人仍可以從中去蕪存菁擷取有用的部份來為自己所用。比如說投信的看法,就可以當作一個明顯的反向指標,這並不是說投信的看法不準或是能力有問題,而是說當投信全面看多時,其實表示他們的持股水位都已經在高檔,那後續哪來的資金去繼續做推升呢?
而專業的研究機構,判斷準確與否就會比投信投顧來的有參考性。只是每個研究機構或研究員能力都不一樣,所以準確率就因人而異了。就我自己而言,看研究報告的重點不在於它的準確性,而是在於裡面的產業知識。這對剛開始接觸產業基本面的投資人而言,也不啻是一個吸收知識的好方法。
產業專家- 讀出新聞的絃外之音
第三種就是產業專家了,比如說各公司的發言人、產業龍頭或是上下游供應商的發言。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類型的人對於自己家的新聞通常是報喜不報憂,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有哪個財務長會指明說自己的公司狀況不好呢? 頂多是說,進入第三季產業旺季後狀況會逐漸復甦,(問題是現在可能才第一季耶! 其實這就是表示2Q狀況還是不怎麼樣…)。
例如近期有許多的營建業者紛紛出來駁斥房地產泡沫說的評論。主要的論點不外乎「豪宅每坪上看200萬元,房價後市仍看好。」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法拉利要漲價了,我們趕快買台腳踏車先,不然到時跟著漲價就買不起了。」我相信豪宅會繼續漲,但是一般住宅呢?新聞的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謬誤,重點在於你能不能聽出絃外之音。
但這類的產業專家講別家公司,特別是上下游供應商就會很準而且很直接,因為那是別人家的事。比如說某NB大廠的總經理對於面板的預測就非常準確,而某半導體封測大廠的董事長,每次法說會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該公司的業績,而是各終端產品的景氣預測。而比起一般性的發言,產業新聞中的實際動作就會來的更有價值一點,比如說擴產、合併、籌資之類動作就更容易了解公司真正的想法。
有人說報紙上面唯一可信的只有日期,其實只是不懂得閱讀新聞可信的部分罷了。比如說財經記者發布的新聞就當作實況報導,通常還會幫讀者整理一些資料。投信或投顧多半是反指標,研究報告則是看產業分析的部分就好,準不準就要長期追蹤了。其實只要知道這些人發布新聞的想法跟動機,新聞的實用性還是蠻高的。所以,能不能看財經新聞做股票呢? 就看你有沒有真的看懂這篇新聞囉!!
三法者又稱三招
買三法,賣三法
買賣只三招
多頭三買
量縮買,指標低檔買,靠近支撐買
空頭三賣
大量賣,指標高檔賣,靠近壓力賣
量縮,小買
量縮,指標低檔,中買
量縮,指標低檔,靠近支撐,大買
大量,小賣
大量,指標高檔,中賣
大量,指標高檔,靠近壓力,大賣
多頭先買後賣不作空
空頭先賣後補不作多
盤整低買高賣
均線糾結是盤整
均線同向辨多空
低量環境
出量就空
無量就跑
個股輪動
口袋飽飽
盤跌盤漲剛好相反
選擇權買家
以小搏大,風險最大(而非業內強調的風險有限)
選擇權賣家
以大搏小,風險最小(業內強調獲利有限,卻不說風險最小)
月利率至少10%焉能說少
量價四判
高檔低量,追價力道不足,蘊釀回檔
低檔低量,追殺力道不足,蘊釀反彈
高檔大量,主力出貨,蘊釀回檔
低檔大量,主力進貨,蘊釀反彈
臨敵對陣,越簡單越好
再多精良武器,人也只有兩支手
熟悉自己常用武器的性能,比什麼都會更重要
價,量,位階是行情研判的三要素
必勝三法就是將之做概括
股市就是投機
機者,天時地利人合
時機不對,億萬家財破於一瞬間,
以預測行情來操作
就算對了九十九次,光一次錯誤就會叫人傾家蕩產
徒勞心力而無功
因此如何把隨機,用可控制的規律行為來規範,就成了長期獲利的種要關鍵
因為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正面的行為累積
對於一個長期操作者來說
在股市中獲利,不過就是
加碼.減碼.停利.停損.4種行為的最佳排列組合
在順勢時獲得最大利潤,而在反轉時,減少虧損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休息
以預測行情來操作就算對了九十九次,光一次錯誤就會叫人傾家蕩產徒勞心力而無功因此如何把隨機,用可控制的規律行為來規範,就成了長期獲利的種要關鍵因為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正面的行為累積****
盤整盤買黑不買紅,追漲必套牢
主力敲大單,另一頭就嘎掉
推升靠追價,
力道不夠反向摜
短線散單討不到便宜
所以盤整勿跟大單
買黑賣紅是上策
做多賺不到錢就是盤勢偏空
做空賺不到錢就是盤勢偏多
多空難賺是盤整
這招叫直覺操盤法
許多先進不懂技術分析,一樣照賺
直覺操盤法的先決條件
是資金操作與試單
股市致勝之道:要貪且懼!
獲利的持股,要像貪狼般緊咬不放
虧損的持股,要像見鬼般敢快落跑
以技術面談
不破軌道,緊抱不放
跌破軌道,拉上就跑
至於軌道如何劃
如何判斷跌破的級數
軌道的級次
都影響貪與懼的程度
做手盤中出貨手法!
買三法,賣三法
買賣只三招
多頭三買
量縮買,指標低檔買,靠近支撐買
空頭三賣
大量賣,指標高檔賣,靠近壓力賣
量縮,小買
量縮,指標低檔,中買
量縮,指標低檔,靠近支撐,大買
大量,小賣
大量,指標高檔,中賣
大量,指標高檔,靠近壓力,大賣
多頭先買後賣不作空
空頭先賣後補不作多
盤整低買高賣
均線糾結是盤整
均線同向辨多空
低量環境
出量就空
無量就跑
個股輪動
口袋飽飽
盤跌盤漲剛好相反
選擇權買家
以小搏大,風險最大(而非業內強調的風險有限)
選擇權賣家
以大搏小,風險最小(業內強調獲利有限,卻不說風險最小)
月利率至少10%焉能說少
量價四判
高檔低量,追價力道不足,蘊釀回檔
低檔低量,追殺力道不足,蘊釀反彈
高檔大量,主力出貨,蘊釀回檔
低檔大量,主力進貨,蘊釀反彈
臨敵對陣,越簡單越好
再多精良武器,人也只有兩支手
熟悉自己常用武器的性能,比什麼都會更重要
價,量,位階是行情研判的三要素
必勝三法就是將之做概括
股市就是投機
機者,天時地利人合
時機不對,億萬家財破於一瞬間,
以預測行情來操作
就算對了九十九次,光一次錯誤就會叫人傾家蕩產
徒勞心力而無功
因此如何把隨機,用可控制的規律行為來規範,就成了長期獲利的種要關鍵
因為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正面的行為累積
對於一個長期操作者來說
在股市中獲利,不過就是
加碼.減碼.停利.停損.4種行為的最佳排列組合
在順勢時獲得最大利潤,而在反轉時,減少虧損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休息
以預測行情來操作就算對了九十九次,光一次錯誤就會叫人傾家蕩產徒勞心力而無功因此如何把隨機,用可控制的規律行為來規範,就成了長期獲利的種要關鍵因為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正面的行為累積****
盤整盤買黑不買紅,追漲必套牢
主力敲大單,另一頭就嘎掉
推升靠追價,
力道不夠反向摜
短線散單討不到便宜
所以盤整勿跟大單
買黑賣紅是上策
做多賺不到錢就是盤勢偏空
做空賺不到錢就是盤勢偏多
多空難賺是盤整
這招叫直覺操盤法
許多先進不懂技術分析,一樣照賺
直覺操盤法的先決條件
是資金操作與試單
股市致勝之道:要貪且懼!
獲利的持股,要像貪狼般緊咬不放
虧損的持股,要像見鬼般敢快落跑
以技術面談
不破軌道,緊抱不放
跌破軌道,拉上就跑
至於軌道如何劃
如何判斷跌破的級數
軌道的級次
都影響貪與懼的程度
做手盤中出貨手法!
搶反彈」並不是我所推崇的交易模式,故以「要領」來稱之。嚴格來說,搶反彈並不是一個很健康的交易心態,因為是逆勢操作,因此有太多的交易者經常只是為了區區的蠅頭小利而已,卻或不幸成為長期套牢一族,或不幸成為被斷頭一族,導致「貪小便宜終至吃大虧」的交易結果,這很適合拿「偷雞不著蝕把米」這句話來貼切形容。
然而「搶反彈」依舊是一般交易者最「樂此不疲」的冒險,這難道是當中存在著特別的誘惑,才會使得交易者明知風險很大卻仍執意為之?
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個:
一.股價在歷經連續急跌,讓交易者產生股價已然超跌的感覺,因此抱著「搶便宜」的心態。
二.股價在歷經連續急跌,令交易者升起股價隨時會展開強勁反彈的直覺,因此抱著「搶短線」的心態。
三.雖不是必然,但價格型態確實經常在連續地急跌後隨即出現快速又強勁的反彈,令交易者印象深刻,因此難以忘情,才會有躍躍不試不可的衝動。
於是,搶反彈被視為是刻不容緩的交易契機!然而「呷緊弄破碗」,交易之事愈是存有「急」的心態,往往愈會帶來一場財務上的災難。
我認為既然難以抗拒「搶反彈」的誘惑,不如嘗試去掌握一些要領,除了提高成功的勝算外,亦在失利時,預防帶來一場不可估量的財務災難。反彈的徵兆顯現時才出手,此為要領一;失利時立刻斷然放手,此為要領二;得逞時無須急於放手,此為要領三。
一. 日線圖在連續急跌的過程中,當足以確認出現第一根紅K棒時,此才是搶反彈的適合時機。欲交易者可於當日接近收盤時或定盤後把握時機買進。
二. 買進後價格續跌且復破底(再創低點),此時就該壯士斷腕,不問會實現多少虧損,先逃命要緊!
三. 買進後一如預期展開反彈,此時無須急於獲利出場,可耐心靜待反彈過程確認連續出現兩根黑K棒時,才來執行停利的動作。
然而「搶反彈」依舊是一般交易者最「樂此不疲」的冒險,這難道是當中存在著特別的誘惑,才會使得交易者明知風險很大卻仍執意為之?
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個:
一.股價在歷經連續急跌,讓交易者產生股價已然超跌的感覺,因此抱著「搶便宜」的心態。
二.股價在歷經連續急跌,令交易者升起股價隨時會展開強勁反彈的直覺,因此抱著「搶短線」的心態。
三.雖不是必然,但價格型態確實經常在連續地急跌後隨即出現快速又強勁的反彈,令交易者印象深刻,因此難以忘情,才會有躍躍不試不可的衝動。
於是,搶反彈被視為是刻不容緩的交易契機!然而「呷緊弄破碗」,交易之事愈是存有「急」的心態,往往愈會帶來一場財務上的災難。
我認為既然難以抗拒「搶反彈」的誘惑,不如嘗試去掌握一些要領,除了提高成功的勝算外,亦在失利時,預防帶來一場不可估量的財務災難。反彈的徵兆顯現時才出手,此為要領一;失利時立刻斷然放手,此為要領二;得逞時無須急於放手,此為要領三。
一. 日線圖在連續急跌的過程中,當足以確認出現第一根紅K棒時,此才是搶反彈的適合時機。欲交易者可於當日接近收盤時或定盤後把握時機買進。
二. 買進後價格續跌且復破底(再創低點),此時就該壯士斷腕,不問會實現多少虧損,先逃命要緊!
三. 買進後一如預期展開反彈,此時無須急於獲利出場,可耐心靜待反彈過程確認連續出現兩根黑K棒時,才來執行停利的動作。
技術分析的四個重大盲點:
第一大盲點為技術分析的基本前提為過去的歷史一定會重演,但此一基本前提是不對的!
就如同一個人開車,不看前面的道路,只瞪著後照鏡,注意後面道路的路況,就據此勇敢地向前開車,試想這樣開車,要不發生車禍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投資人若只利用技術分析作投資,要能夠不虧錢的機率是非常低的!基於此點,投資人再努力技術分析,通常僅供參考,千萬別執著!
第二大盲點為技術分析不管平均線、RSI、KD、MACD均是落後指標!一般而言,投資人若能掌握先行指標,獲勝機率高;掌握同時指標,獲勝機率就沒那麼高;若掌握的是落後指標,則獲勝機率就很低!
第三大盲點為股市中的控盤者對所有的技術分析均瞭若指掌,而控盤者因擁有大量的資金與股票,所以能讓行情的發展,製造許多陷阱,讓只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勇敢地跳進陷阱!在技術分析的工具中,唯有價量分析是控盤者無法耍詐的地方,因為控盤者的進出,均清楚地顯現,所以價量分析,好像照妖鏡,使控盤者無所遁形,故投資人宜多加利用。
第四大盲點為許多技術分析在大行情中,不但失靈,而且是害人精!例如善用KD指標的高手,常常死在大行情!KD指標於大多頭中,不斷提醒投資人,市場已超買;於大空頭中,不斷提醒投資人,市場已超賣,結果KD鈍化,相信KD指標的人,有許多因而陣亡!
股票或期貨市場的真正贏家一旦碰上大行情,個個賺得財富滿滿,這些真正贏家絕不會因KD鈍化而害怕。
結論;技術面只能參考不能過度依賴以免掉入主力作手的圈套中
第一大盲點為技術分析的基本前提為過去的歷史一定會重演,但此一基本前提是不對的!
就如同一個人開車,不看前面的道路,只瞪著後照鏡,注意後面道路的路況,就據此勇敢地向前開車,試想這樣開車,要不發生車禍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投資人若只利用技術分析作投資,要能夠不虧錢的機率是非常低的!基於此點,投資人再努力技術分析,通常僅供參考,千萬別執著!
第二大盲點為技術分析不管平均線、RSI、KD、MACD均是落後指標!一般而言,投資人若能掌握先行指標,獲勝機率高;掌握同時指標,獲勝機率就沒那麼高;若掌握的是落後指標,則獲勝機率就很低!
第三大盲點為股市中的控盤者對所有的技術分析均瞭若指掌,而控盤者因擁有大量的資金與股票,所以能讓行情的發展,製造許多陷阱,讓只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勇敢地跳進陷阱!在技術分析的工具中,唯有價量分析是控盤者無法耍詐的地方,因為控盤者的進出,均清楚地顯現,所以價量分析,好像照妖鏡,使控盤者無所遁形,故投資人宜多加利用。
第四大盲點為許多技術分析在大行情中,不但失靈,而且是害人精!例如善用KD指標的高手,常常死在大行情!KD指標於大多頭中,不斷提醒投資人,市場已超買;於大空頭中,不斷提醒投資人,市場已超賣,結果KD鈍化,相信KD指標的人,有許多因而陣亡!
股票或期貨市場的真正贏家一旦碰上大行情,個個賺得財富滿滿,這些真正贏家絕不會因KD鈍化而害怕。
結論;技術面只能參考不能過度依賴以免掉入主力作手的圈套中
訂閱:
文章 (Atom)